網路化的時代下,當你遇到困難要解決或想知道任何人事物,上網搜尋絕對是個不用多想的建議。然而搜尋引擎雖然方便,但給出來的結果往往不那麼精確,甚至可能南轅北轍,更慘的是根本沒有答案。假設當某個網友輸入「病毒」兩個字,搜尋結果可能出現電腦科學領域的資料,也會有醫學的報告。由於電腦缺乏使用者的相關背景,所以必須進一步定義,這個詞彙代表的意義、所屬的領域,或者加入更多關鍵字,才有可能接近使用者心中想要的答案。
再深一層來說,當你想找一間公司附近適合四個人下班小酌的餐廳,詢問某個朋友,可能會得到幾個選擇。但如果你把這個問題丟到目前最厲害的搜尋引擎Google,頁面上只會顯示「找不到和您的查詢-適合四個人聚餐的地點-相符的資料」。或者當你朋友問:「最近有什麼好看的電視劇?」由於你知道朋友對軍教片有興趣,那麼你可能會推薦他看《新兵日記》而非《泡沫之夏》。
從幾年前開始,諸如此類網路資料應用上的限制,在學術界其實早就展開研究。全球資訊網(World Wide Web,WWW)發明人提姆柏納李(Tim Berners-Lee),提出的概念即為讓電腦可以理解人類語言的「語意網(Semantic Web)」。過往許多知識都要靠人工輸入到電腦裡,用專門的格式和方法保存資料。但現在網路發達,機器可以將電腦變人腦,靠網路取得資訊並加以運用,進而理解人類所輸入字串的真正意涵,提供更好、更方便的全球資訊網。
語意網被人稱做Web 3.0,近年來社交網站風行,配合各種定位服務和行動裝置,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樣態都能被搜集和分析。當資料量達到一種程度,量變就會帶來質變,形成新的商業機會。今年四月Facebook發表了Open Graph API政策,他們的程式語言便採用了語意網的概念,除了過去製作網頁時的「標題」和「圖片」兩種標籤外,隱私設定中的項目,未來都可能成為資料分析的重要指標和依據。
例如你喜歡Lady GaGa,當你按下官網上Facebook的讚,這層關係就會被記住。未來當你登入某個演唱會的網站時,該站就會提醒你,女神卡卡即將要到你家附近巡迴演出的消息。Facebook希望可以讓語意網的商業化應用正式跨出第一步,創造兼具智能化和個人化的網頁。以個人為中心的網路體驗是好是壞,目前仍無定論,但可以想見的是,不論是網路還是電腦,都將比現在來得更聰明有智慧。